看完日劇的「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」後,一直缺乏動力再看同名電影,想不到它在前年所掀起的純愛熱潮,至今竟然已經過了一年有餘了。這兩天恰巧有機會拿到DVD,才再看了一次,沒想到電影帶給我的感動遠多過日劇。
故事多數人已經耳熟能詳,就不再贅述了。我想說的是我之所以偏愛電影的原因,也許是在於它情感濃淡的調控相當適配。日劇拍攝也很用心,只是在集數考量下,不得不將青春時期的愛戀延伸得接近冗長,主配角的交代是清晰豐富了,卻不是那麼必要,我反而喜歡電影輕描淡寫、只關注兩人之間的片段手法,搭配如畫像詩般的小村景致,格外透露出一種青春已逝,卻滿載著靜謐的美感。
日劇另一點令我難以想像的,則是成年朔太郎(緒形直人 飾)在與亞紀天人相隔17年後,他的痛苦卻還是如此地外顯而熾烈,不將自己灼傷誓不罷休的模樣,對他、對觀眾都未免過於沈重了;電影的描寫則全然不同,大澤隆夫詮釋的朔太郎在出發回返家鄉之前,是忙碌的、緘默的、一切如常的。已然過了17年,再怎麼樣的苦痛都是可以被深深地壓藏在心底的,即使不刻意展現,我們也能如同主角感受從那幽微角落不時傳遞而來的隱隱作痛,或許傷口結了痂,印痕卻不會消失。正因如此,當錄音帶置入隨身聽開始播送的剎那,排山倒海傾洩而出的依戀與思念,也變得格外有說服力。
真要細究,「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」情節當然還是少不了刻意的催淚與太過的巧合,只是,我還是為它掉下了眼淚。不全然是悲苦作祟,而是因為長久喜歡、在乎一個人的忐忑心情,在每個人人生中都不會是件陌生的事兒,只是最後堅持了多久呢?相館裡的老爺爺用了人生100年裡的50年來戀著一個人,朔太郎的17年即使遠遠不及,卻不也是件了不起的事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