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很湊巧,上個週末看的兩部電影都是西恩潘主演,不過前後相差了快十年,較早的一部是「越過死亡線」,另外一部則是「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」(I'm Sam)。

坦白說,「他不笨。他是我爸爸」我只看了一半有餘就看不下去了。西恩潘維妙維肖的演技當然無可挑剔,其實這幾年只要有他掛名的電影還挺能夠引起我強烈觀賞興趣的(特別喜歡他在「靈魂的重量」裡的演出)。問題其實是出在劇本,「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」挑選了一個富有爭議性的議題,也有一群出色的大小演員,但過於精心設計的故事、一個個好壞過於典型的角色,還有百分百可預測的台詞,在中段之後就開始讓人感覺不耐且矯情。批評了這麼多,並不是要說這部電影一文不值,能夠投入其中的話,我相信它還是頗能帶給人省思與感動,只是過於「正統」的劇情片,現在大概很難擄獲我的眼淚了吧!呵~

再來說到「越過死亡線」,英文原名「Dead Man Walking」指的是死囚臨刑前的最後一刻,劇本則是導演提姆羅賓斯(恕小的才疏學淺,之前對他的印象一直還是停留在演員階段)由海倫畢珍修女的同名自傳小說中,二名死囚的犯罪事件改編而成。

長期獻身於黑人社區服務的虔誠修女海倫(蘇珊莎蘭登 飾),接受死刑犯龐塞勒(西恩潘 飾)的來信請求,兩人結為筆友,海倫並到監獄探訪他,進而在行刑前夕為其存活權利奔走上訴。然而此舉不僅不被受害者家屬與社會大眾所諒解,司法及宗教體制也多所阻撓,海倫承受極大壓力,甚至在拜訪受害者家屬後,開始質疑起自己的信念,以及是否應該幫助、相信龐塞勒。上訴失敗後,海倫答應龐塞勒當他的精神導師,過程中龐塞勒不時地憤怒、焦慮、恐懼乃至悔恨,海倫卻不改初衷,以神予世人的平等之愛與強調承擔責任的教誨,陪伴龐塞勒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。

整部電影的重點放在人物對話上,既沒有繁複的拍攝手法,半數時間都在監獄的場景也可以被形容為單調。導演的企圖只有在兩個鐘頭的時間內,以平實平順的語調,將這則真人真事盡可能地說明白。龐塞勒是個出身於貧窮、惡劣鬥爭環境下的青年,他有著被嚴重扭曲的價值觀與無可控制的壞脾氣,即使知道在劫難逃,仍然不肯悔悟,甚至對案情多所隱瞞。然而,面對死亡他還是會感到恐懼,面對家人他還是會流露眷戀,他不是個好人,但終究是個人。

透過鏡頭,海倫修女內心的強烈掙扎也能夠深刻被體會。從一開始她就得面對龐塞勒的輕佻態度,到基於人權為其奔走,到探訪被自己忽略的受害者家屬心情(家屬卻說:妳不能左右逢源。不能善待兇手,又對我們示好。),因為幫龐塞勒上訴而失去眾人的信任,見識到政治無情的現實,體會到來自宗教的責難,在監獄中陪伴龐塞勒來日無多的生命乃至目睹其接受死刑,對於一個一向心腸慈悲而單純善良的修女而言,是多麼大的煎熬!海倫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(上帝?)無私的愛與信念,她無視於週遭的敵意與質疑,決意承擔起龐塞勒所有的痛苦與不安,為的就是希望龐塞勒也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,放棄憤恨,不再怨天尤人,悔悟,才有真正的寬恕。

這部電影雖然宗教的意味濃厚,片中所引的諸般教條,卻不致讓人感覺矯情難以下嚥,或許它所探討的,正是人性的根本,所以特別能夠引起共鳴。死刑存廢與否的爭議或許永難休止,但海倫曾引述聖經中的一段話:「凡是人皆珍貴,不因他的惡行而減值」,以及龐塞勒行刑前的遺言:「殺人是錯事,不論是我或是政府處決犯人都不對。」,在在都警醒著我們不得草率。殺人償命,一個看似公平的報復手法,但以殺真的能夠止殺?處決重刑犯,是為了撫平傷口抑或是消滅危險?就像海倫問遇害男孩的父親為何來看龐塞勒的喪禮,暫時我也只能回答:「我不知道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aketony 的頭像
    faketony

    廢客東尼畫虎蘭

    fake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