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純要說「種族歧視」未免格局太小,毋寧說是「偏見」所帶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、不安全感,造就了片中一次又一次的撼動「衝擊」。

「衝擊效應」並不是一部動作片,過程中卻至少有三段叫人看得心驚膽戰,冷汗直流:行徑機車的白人警察衝進翻覆的車裡救人、波斯裔的雜貨店老闆循著揉爛的帳單找到日前來店裡修繕的鎖匠、下班的年輕白人警察深夜裡讓來路不明的黑人搭上便車.....劇情開首40多分鐘看似零散且繁雜的緩步鋪陳,在此開始急轉直下豁然開朗,一片片的拼圖巧妙地逐漸銜接成形。角色與觀眾原本抱持的偏見、悲怒交集的情緒紛紛剝落,藏身於後的現實落差於焉浮現。這才醒覺,人性的界線竟可如此模糊,而善惡從來不是互斥。

由於群居的生活型態,人類不斷地藉由確認彼此的共通點,以尋求群體對於個體的認同,並加深自我的安全感;對於看似外貌特徵、起居型態及民風習俗與己相異的其他群體,則充滿不確定性與不能信任。經過千百年的演化,這樣的恐懼不但未被消弭,反而變得內化加深。於是,科技的演進雖然縮短了物理距離,卻沒能作用在人心上,「井水不犯河水」的假性和平阻隔在族群與族群之間,彼此衝擊的漣漪也許可以降至最低,偏見卻也得以繼續向下紮根。導演選擇以多民族色彩濃厚的洛城做為背景,絕對是個爆發力十足的起點,畢竟,它始終只是個龐雜的拼盤,而非熔爐。

夜幕降臨,繁多的人物角色逐一登場。甫獲獎項肯定的黑人導播夫婦開心地駕車返家途中,卻遇到不懷好意、存心騷擾的白人警察臨檢刁難,此時該忍氣吞聲?還是仗理直言?餐後準備取車賦歸的另一對白人夫婦,只因妻子將頭別開的無心一舉,引來兩名不滿的黑人少年當街持槍奪車,沒想到,這對夫妻竟是大有來頭...滿身刺青卻勤奮顧家的年輕鎖匠,愛憐地哄著過去生活中飽受槍聲驚嚇的小女兒入睡,明天,他應承了要去幫一家有著固執衝動波斯裔老闆的雜貨店修理門鎖.....以上,只能算是採多線交叉描述劇情發展的本片中的冰山一角。

早在影片開始之初,我們其實就已不知不覺地,將既有的、對於每個族群的「刻板印象」套用至每個出現的角色上,而導演與編劇所做的,只是將它們更加強化罷了。資深的白人警察仗勢欺人(黑人)、忍氣吞聲的菜鳥刑警與黑人先生、痛責社會不公的黑人少年、無辜可憐的中國人(最後會發現其實是韓國人,此舉應是導演有意點出西方人對東方人種總是"一視同仁"的荒謬)、脾氣執拗的阿拉伯老頭(其實卻是波斯人,另一個"一視同仁"的荒謬處)...每個人都依著「既有的形象」表現出他們該有的言語、行為,一切的一切,看來都是如此「合情合理」。

而編劇的高明之處,卻是在我們的「印象」已經堅實地被建立之後,透過一個又一個事件的轉折起伏,起先互不相屬的人物與人物之間命運有了關連與牽動,而既定的「印象」也開始一一崩解。原本令人憎惡的白人警探也許沒有全然放棄歧見,卻能夠承擔家庭責任,在緊要時分選擇良知;正直善心的菜鳥警探在開槍的瞬間,選擇相信的卻是自己原來最痛恨、卻早已根植的偏見.....人生中無可預料的現實落差在電影後半段不停襲來,帶給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猛烈衝擊。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小小切片,不管再怎麼小心翼翼呵護仍不免與他人產生撞擊。然而,也只有撞擊之後的細微碎片中,蓄積的不瞭解、不體諒才有了宣洩、平反的機會與空間。

雖然一些橋段與配樂的安排(尤其是小女孩衝出門外那段)仍不免讓人覺得斧鑿的痕跡甚深,但「衝擊效應」本來就是經過精心設計、援用深度議題巧妙包裝自己的一部商業電影。某部分的「煽情」,也許顯得陳腔通俗,卻也使埋藏在畫面之下的主題思考更易於被理解。畢竟,偏見這玩意兒,對於經常身處在優勢族群中的人們而言,可能就像呼吸一樣,若沒有異常濃烈的氣味刺激,大概就會自然而然地存在著而不被察覺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aketony 的頭像
    faketony

    廢客東尼畫虎蘭

    fake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