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翻譯成「王者天下」,電影裡其實沒有太多血流成河的場面,甚至於導演還用了不少慢動作、長鏡頭與幽暗的配樂來取代原本可能激烈而赤裸的廝殺,以表達在假上帝與真主之名,行利欲掠奪之實的鬥爭之下,顯得格外可貴以人為本的仁者風範。
可惜的是,電影在塑造貝里昂(奧蘭多布魯 飾)這個角色的性格上略微薄弱且前後不一。除了與生父高佛瑞(連恩尼遜 飾)的矛盾情感描述過少是個缺憾之外,打從一開始殺害神父以及後來與公主西碧拉(伊娃葛林 飾)間的私情,都暗示了貝里昂從來不是完美的人格者,由此推之,也不應是個拘於小惡的人。然而,當耶路撒冷王(愛德華諾頓 飾)要其接管軍權,並犧牲西碧拉丈夫蓋(馬頓索卡斯 飾)時,貝里昂卻悍然拒絕,更間接導致後來的兩軍交戰、生靈塗炭,相較於後來展現的深謀遠略,其間的突兀實在很難說服我。
相形之下,戴著鐵面具演出國王一角的愛德華諾頓,卻能在不算多的篇幅中,表露出崇高的思維與胸襟,以及捍衛人民的決心,其全然的王者風範,比起少了這般氣勢的奧蘭多布魯,要來得搶眼許多。不過貝里昂的角色仍舊有動人之處,當最後他選擇投降,選擇保全聖城裡的人民,卻沒有折損自己的風骨,這時候的貝里昂,確實迸射出『仁者無敵』的風采!
只是,人性中無厭的"權"與"欲",讓這場假"信念"之名的戰爭永無休止之日。不管是片尾獅心王查理再次進發意圖收復耶路撒冷,卻三年無功而返的諷刺敘述;抑或是當貝里昂質問回教領袖撒拉丁(哈珊瑪索 飾)耶路撒冷到底代表了什麼?而撒拉丁回答:『什麼都不是.....也什麼都是。』("nothing.....and everything."),此時此地的我們也將明白,地盤與資源的劫掠搶奪,將永恆遍地延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