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神啊,我請求你保佑這個壞蛋。』
延續「戰地琴人」裡絕美的構圖意象,導演Roman Polanski在改編自文豪Dickens名著的新作「孤雛淚」中,勾勒出暗沈低調、對比卻異常鮮明彷如油畫般的色彩,而一幅陰濕困頓的19世紀英國底層社會浮世繪,也因此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。
以主人翁Oliver Twist顛沛流離與飽受欺凌的童年境遇作為主軸,整部電影在敘事上顯得有些平淡,甚至可以說有點悶,但事件本身是震撼的,各個角色也都有著明朗的性格。Oliver一生似乎極少遇見好人,在救濟院裡孤兒們被逼著以"學習謀生技能"的理由不分日夜地工作,更為了讓他們馴服而只能吃少少份量的食物;好不容易逃過了變成清掃煙囪工人學徒的命運,接著去到的棺材店卻沒人給他好臉色瞧,同情他的棺材店老闆畏於妻威最後依然毒打他一頓;舉步維艱地逃到了倫敦,卻又陷入竊盜集團的魔掌.....這麼一個面容清秀我見猶憐的小傢伙,偏生要受這麼多的苦!Dickens原著中對於階級、救濟、法律審判等種種社會制度及其衍生不公的控訴,於是透過鏡頭一一呈現。
然而Polanski的改編劇本之中,對於人性善惡沒有絕對的陳述才是這部電影最動人之處。好人、壞人,在一般的商業電影裡是很容易被定義的,但「孤雛淚」裡的"壞人"卻偶爾也有流露良性的時候。竊盜集團中的Nancy擔心Oliver被殺,更擔心枕邊人因此犯下大罪,而選擇了深夜密告,可惜下場卻是換來極其悽慘的暴力伺候與死亡;集團中帶頭的老人Fagin經常冷酷而狡儈,卻也有疼惜與照顧Oliver的時候。當然,他最後還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,但曾經短暫的仁慈讓Oliver依舊願意到監獄探望早已瘋言瘋語的他,並且給予擁抱與禱告,那是整部電影最讓人心情激動的一幕。
有時候,人是被自己無法選擇與跳脫的環境所造就的,不是每個人都能像Oliver一樣,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依然不願捨棄良善,好讓自己能夠一直等到改變的機會到來。Oliver最後如願被慈善心腸的老作家收養,他找到幸福了嗎?應該是吧,但在Polanski的鏡頭之下卻洋溢著一股化不開的哀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