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看電影除了情節本身與男女主角之外,其實很少會注意到其他的細節。直到長大之後,我才發現長久以來自己一直很喜歡Jim Sheridan導的電影,不管是「我的左腳」,還是「前進天堂」...其中,這部「以父之名」更是百看不厭的經典。在一樁政治迫害事件中,同時反映出時代的悲劇性、國族間的矛盾情結、法律審判的草率不公,以及平實卻深刻的父子情感。
由於電影年代久遠,相關的中文感想其實並不常見。底下這篇文章,是我在一次網路搜尋時無意間讀到的,雖然不太確定原作者是誰,文中卻極其詳盡地道出了所有我關於這部電影的感受。因為自己非常喜歡這篇文章,所以在排版跟文字上小做刪修之後便逕自張貼於此分享,還請原作者多多包涵囉!
-- 以下文章不確定原作者為何,文章出處:國際在線 --
這部片子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。1970年代的北愛爾蘭,與英國之間戰火連天,Gerry Conlon和他的夥伴還是無所事事的小賊,對於家庭也滿懷叛逆。因觸怒了愛爾蘭共和軍,父親無奈,只好把他送往英國。不巧的是,他在英國的這段時間,剛好倫敦發生著名的爆炸案,5死12傷。Gerry和他的朋友被誤抓拘留,英國警方迫於群眾壓力,急於結案,於是想盡辦法,使被捕的4人屈招認罪。而Gerry的家人,包括父親,也受牽連,鋃鐺入獄。Gerry被判終身監禁。在獄中,父子二人有了更多的了解,同時也得知酒吧爆炸案的真相。在女律師Gareth不懈的努力下,Gerry終於得以洗刷罪名,可是在獄中經歷了15年的苦難後,父親沒有等到這一天。Gerry要為了父親的清名,繼續鬥爭下去。
有時候,人只有經歷悲劇之後,才能真正學會如何的相處。「因父之名」這部片子,講述的正是一對父子如何在共同的苦難中,彼此真正的了解和相愛。這是一個父子共同成長的主題。這也讓我想到了另一部類似主題的片子「生命如屋」(Life As A House)。
這部片子的開頭,展示給我們的是標準的嚴父逆子,Gerry與Giuseppe,形為父子,實則陌路。Giuseppe,他只是賭場的一個小小的記分員,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始終堅持有尊嚴的活著。他老實、本分,小心地維護著他的家庭,他希望他的兒子也能活得有原則。可是,一如大多數青春期的男孩,Gerry對於這個並不顯赫甚至顯得有些迂腐的父親,他瞧不起,也厭惡他的嘮叨和茍且。他甚至寫了父親的名字,對著它小便;離家時,充滿了解脫般的輕鬆快樂。
Gerry和他的朋友,或許因為背了行為怪異的愛爾蘭人標籤,被警方懷疑為爆炸案嫌疑人。警方的拘捕、其後的逼供,以至法庭的審判,都如一齣鬧劇般荒謬。可是,如果沒有這場飛來橫禍,Giuseppe或許永遠無法了解他的嚴厲和期望,曾在兒子心上留下過怎樣的陰影,而Gerry或許永遠無法蛻變為一個堅毅負責的男人。
Giuseppe始終沒有放棄過洗刷污名的努力,而Gerry也終於了解到外表軟弱的父親,有著怎樣一顆堅韌的心。可是,Gerry對於終身囚禁的未來仍是心灰意冷,即使在爆炸案真兇Joe對他們父子當面承認他才是真正的罪犯之後。而真正促成Gerry開始抗爭的,是目睹Joe把自製的火藥噴向一個與之為難的獄警時。在他喊出『殺人的滋味就這麼好嗎?』之時,他第一次感到生命的力量和尊嚴,和無辜者的無力。而讓他堅持下去的,是他的父親。縱然他的父親,已經冤死獄中,他仍然要鬥爭到底,為父親尋回公正。
Daniel Day Lewis很成功的塑造了Gerry的形象。他偷、他混、他不務正業、他玩世不恭,可是,Gerry不是一個壞小孩,他生就一顆柔軟的心。他會在和父親的電話中,報喜不報憂,縱然口袋裏只剩下買薯條的錢,他會從自己可憐的餘錢中,分出一點給公園裏露宿的流浪漢,因為他也是愛爾蘭人。他討厭父親,他看不起父親,可是,父子的血脈親情,是無法割捨的。所以他會在登船離開家鄉的一刻,不可理喻地對著父親的背影,叫聲再見;如果不是那個英國警察以父親的生命作威脅,他或許會繼續挺過艱難的第7天,那麼整個故事都要改寫了。(英國法律規定,罪證不具備之前,拘留最多7天)。
正是這樣,Gerry所有之後的轉變,都有了足以讓人信服的理由。而令人深思的是,這樣一個善良的小孩,他的自暴自棄卻是源於父親跟前始終無法得到的認可。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單需要父親的方向指點,還需要父親的心理支援。
要謝謝Daniel Day Lewis(Gerry)、Pete Postlethwaite(Giuseppe)和Emma Thompson(Gareth)的把握和演繹,他們的表現,平實,卻直指人心。
導演Jim Sheridan對於情節和線條顯然有極強的駕馭能力。他十分有技巧地把英愛衝突的背景、警方的黑暗腐敗、獄方的慘絕人性,和主人公的經歷際遇編織在一起,清楚地展現了這樣的背景,如何影響了一個普通人的成長,如何影響了一對普通父子的情感心路。但是,導演也在另一層面上,對於人性,揭示給我們更深層的思考。
Gerry和Giuseppe的關係,已不必多言。愛爾蘭共和軍的眼裏只有仇恨,草菅人命,不斷發生的爆炸對他們而言,死傷多少只是一個數字;英國警察對於人的漠視,讓人震驚,他們並不在意誰是真正的兇手,只要他們讓事情有了交待;獄中的犯人,對於自己也是漠然的,生命對於他們的意義也只是另一個白天而已。正是這樣,Gerry和Giuseppe的鬥爭和堅持,才具有了別樣的意義,艱難,卻偉大。
不知道Jim Sheridan是否對東方的因果文化有心得,在這部片子中,最後的審判2項具有殺傷力的證據,都是善行下的善果。流浪漢的證詞,偶然取得的警方干擾司法的便條,似乎都是偶然,卻好像又是善有善報的必然。看到這裡,會心一笑;如果不是,只當是導演的美好願望吧。
可是縱然如此,現實是英國警方沒有一個人因此而受懲罰。不奇怪,從他們在審判庭上的驚恐到傲慢就可以看出了,那個可憐的愛爾蘭警察,做了替死鬼。再美好的願望,再光明的結局,都要面對不完美的世界。
影片的配樂,印象十分深刻,有幾首頗具愛爾蘭的幽婉風格,還有Sinead O'Connor在片尾那縹緲的聲音,讓我想起她從前的冰冷叛逆和為人母之後的溫暖。看歌詞,會讓人痛。縱然是錯了,父母仍是世上最愛我們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