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我想說:中文片名翻得真好,「最後一次心動」果真讓人聽見了自己的心跳。

整部電影延續著德國片一脈相承的俐落手法與冷冽色調,卻又多了幾分溫暖的人性,以及說來就來、完全不及防備的愛情火苗。片中的青年大家不叫他本名而叫他"Crash"(有個有趣的中文譯名"喀拉"),童年的一場嚴重車禍意外不僅讓他頓失雙親、俊美的臉龐上留下了顯而易見的疤痕,更在他內心深處留下了難以抹滅的陰霾。於是,他選擇成為一位急救隊員,與同伴穿梭巷弄之間,不管是遭受家暴的婦女、路倒的醉漢,甚至是意圖跳樓的少女...雖然也有成功拯救的喜悅,更多的時候卻是失之交臂的遺憾。

因為善良、因為不想再失去而想幫助更多陌生者,卻也意味著必須面對與承擔無止盡到來的現實苦痛與傷悲。總是在午夜時分驚醒的喀拉,在夢境中不斷地回到童年的車禍現場,那個唯一倖存、滿頭是血、拿起滑板在公路上孤獨前行尋找救助的弱小身影...交替穿梭的虛幻畫面總是終結於一張陌生的女性面孔,一個躺在草地上,笑容滿是溫暖,張開雙臂就要擁抱他的她...她,是誰?

"十一月",這麼美的名字當然不會是本名。喀拉與十一月的相遇,是在十一月大腹便便,前男友卻嗑藥過量猝死的急救現場。該說是靈異還是巧合?唯一沒有疑問的:十一月正是喀拉夢裡那張不曾消逝的臉孔。長久封閉內心的喀拉,找到了救贖的鎖鑰,始終不得關愛的十一月亦然,「最後一次心動」告訴我們:愛情決定的瞬間,跨越一切限制。就連原本應當是驚世駭俗的一場懷孕床戲,因為浸沐在純潔而善良的情愫之中,過程竟絲毫不見矯揉與猥褻,反而更加突顯了兩人對於過往傷痕的釋懷,以及悉心呵護的彼此情意。

「最後一次心動」以車禍開頭,以車禍作結。一邊是即將臨盆、劇痛煎熬的十一月,一邊是鮮血淋漓、重傷不起的喀拉,導演在片中要觀眾一再體驗死生之間的界線是如何地逼近與緊貼,卻又透過性命攸關的這一刻叫人見證到愛情的真實存在。結果是夢境重現,十一月的淚水在彷如異象的另一個畫面中成了傾注而下的雨水,呼喚著在滑板上一路遠去的喀拉回頭。最後的心電圖,究竟是代表著生命的終結,又或者是愛情的重生?不論答案為何,卻出乎意料地同樣令人欣喜。

後記:由於導演過去擔任救護員的親身體驗,除了愛情,「最後一次心動」在刻畫人們的無助上,有著同樣令人深切的感受,年輕女孩躍下大樓的那一幕尤其震懾;出色卻充斥著低調氣味的配樂,則精準地傳達出喀拉塞滿心中的苦悶、疑惑與無力感。「最後一次心動」只是導演Hendrik Holzemann初出茅廬的畢業作品,卻已經展現出令人無比驚豔的圓熟。為什麼Hendrik寧可延畢四年也要將它完成,看過之後,我想我終於懂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ket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