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主的真義是選擇的自由。問題是,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選擇集權,這樣的『民主』能否被接受?至少,對美國而言答案是否定的。因此它在插手外國民主建構的過程中,往往顯得強暴而血腥,美伊戰爭是一個例子,作為「沈靜的美國人」背景的越戰,則又是另一個永難被記取的教訓。
表面看來,「沈靜的美國人」述說的似乎只是在紛亂時局下、遙遠東方國度裡關係奇詭的一段三角戀情。然而,三個人的特殊身份卻讓這段畸戀產生全然不同的投射與詮釋。
米高肯恩飾演的傅勒,是個堅持『從旁觀察、絕不涉入』原則的戰地記者,當他這麼說出口的時候,你忍不住就要對他肅然起敬 — 但等等,且看看他在越共與法國殖民政府激烈交戰的時局下,過的是怎樣的『危險』生活:不必面對遠在英國、篤信天主教的老婆,白天悠閒地在露天咖啡座吃著早餐,夜晚則遊走於紙醉燈迷的應酬與舞女之間,等到績效吃緊才趕緊生出一篇親身經歷的報導...他之所以眷戀越南的一切不願意離開,不難想念,但他真心喜愛越南女情婦鳳嗎?想要據為己有的執念恐怕是出現競爭者後才有,那不過是一種私心罷了。到最後,他也終於不得不涉入,他的選擇決定了美國人的生死。
另一個主角艾登(布蘭登費雪 飾)則像傅勒第一次見到他時所描述的,是個『純真、安靜、面容上看不見歷史感』的美國青年。表面上艾登只是個懷抱濟世精神的救援團醫生,更是個理想主義者,對政治如此,對愛情也如是。他對傅勒的情婦一見鍾情,竟敢於在傅勒面前向她大膽求愛,秉持的只是相信自己能夠給予更多的庇護與陪伴。這樣的一廂情願也反映在他的真實身份上:為美國中情局工作,資助培植第三勢力的反抗軍,在他的想法裡,為這個國家帶來美國式的民主、擊退罪惡的共產主義是必要的正義,即使因此要使用激進的炸彈攻擊,即使,是要犧牲無辜的人民。
於是,透過這兩個角色對鳳的眷戀爭奪過程,戰爭與媒體本質的不可相信也隨之曝露。在高舉理想主義的旗幟下,掩藏著因此大發利市的美國政府,正義還是利益,在烽煙之中從來就分不清楚;而所謂的客觀報導也不曾存在,我們接收的,永遠是經過記者唾嚥取捨後的主觀事實。『真相不會只有一個』,而是一種選擇。當一場戰爭可以在兩個不同的電視台呈現出迥異的解讀與剪輯,不管你願不願意,最後還是得選邊站。只是在那之前,別忘了敲敲你自個兒的腦袋。